一个母亲的复仇海报剧照

一个母亲的复仇正片

《一个母亲的复仇》推荐同类型的国产电视剧

《一个母亲的复仇》同主演作品

剧情/介绍

《一个母亲的复仇》是属于国产电视剧类型,演员主要是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邬君梅尤勇智李洪涛王庆祥,主要剧情/介绍/评论

前三部颇有口碑的《大秦帝国》,终于迎来大结局《大秦赋》。
就目前看到的几集,不论在场景上,还是在情节上,均保持了前三部的高水准,堪称近年来少见的优秀历史剧。
一般来说,越是与当代靠近的历史,越易给人亲近感,而秦国距今已2000多年,在此期间,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风俗、生活习惯,乃至语言,都发生了巨变。且自汉代起,在历代儒生泼污下,秦国已被贴上“暴秦”等负面标签。既然如此,《大秦帝国》为何还能赢得如此多的观众认可?
刚上线的第四部《大秦赋》多少给出了答案,即:这不是一部古装剧,而是历史剧。
谁也无法再现“真实”,只能与“真实”押韵
一般认为,历史剧就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电视剧。黑格尔提出,“维持历史的忠实”是历史剧的重要创作原则,所以,判断一部历史剧的好坏,“是否真实”是硬标准。由此带来一个巨大的困境:历史的结局都是固定的,观众早已知道,完全真实的话,悬念何来?而没有悬念,戏剧还能称为戏剧吗?
面对这一困境,形成了“七实三虚”“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等解决方案,但从结果看,效果一般,绝大多数国产历史剧被拍成了古装剧——从细节看,它是真实的,从环境设置与人物关系看,也基本真实,但其中的精神,却是伪造的,不过是把现代人安放到古代的背景中。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观众对历史剧存在误解,特别是误会了“真实”,所以每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后面必然跟着一群爱好者在大加挞伐,必求人物姓名、
地理名称、服装纹饰、日常器物的准确。在这种“放大镜看美人”式的研究下,反而会扼杀美感。春秋战国时,汉语和今天都不一样,今人听上去,犹如外语,如果一定用这种真实来拍戏,恐怕无人能看。
过去的不只是过去,它将沉淀为后人的智慧与精神,永远地保留下来。真正的历史剧必然要承担起“文以载道”的义务,而《大秦赋》引人关注,恰恰就因为它承担起了这份义务。
回肠荡气,全靠这两点历史剧与古装剧的最大不同,在于后者以娱乐为主,片面追求情节复杂、离奇,只塑造扁平人物,而历史剧要提供人格样板,即塑造英雄。这就带来一大难题:英雄是超越观众的常态生活体验的,呈现方法不当,可能引起不适感。
从效果看,《大秦赋》创作者们的手法值得关注:一方面,牢牢把握“三一律”。比如嬴异人与西君、平原君赵胜谈判,将赵姬、嬴政等也牵扯到谈判桌旁(不能发言,只能用表情传达意见),通过现场几人的不同反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将嬴异人逼死角,不得不在情与义间做出选择,类似经典场景在戏剧史上不绝于缕,虽结局不难猜到,但有了各方牵扯,无悬念也变得有悬念,形成了戏剧效果。
另一方面,把握住个性差异。在《大秦赋》中,嬴异人、吕不韦、嬴政等均称英雄,但他们并不相同。吕不韦的雄才大略源于他设立了一个宏伟目标,有了目标,所以能忍受现实的折磨。嬴异人的英雄情怀则来自血脉,一旦有外部力量激发,便迸发出来。嬴政的气概则来自童年遭遇,屡经背叛后,自我意识被强化,因猜而雄。所以吕不韦有放松、戏谑的一面,嬴异人有犹豫、软弱的一面,嬴政则有冷酷、残忍的一面。个性差异形成的张力,对整个戏剧结构产生影响,而《大秦赋》用华夏共同体意识将他们串联为一体,使他们既不相同,又是一体,从而与观众的常态经验结合起来。
《大秦赋》较好地把握了“历史精神的真实”,特别是找到了呈现“历史精神的真实”的方法,所以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为后来的历史剧创作,提供了范本。
 

剧集讲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王翦等的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故事。 战国晚期,纷乱五百余年的华夏大地仍战火不息、 生灵涂炭。彼时六国势弱、秦国独强,天下统一之势渐显。巨商吕不韦携时在赵国为质的嬴异人逃归秦国,幼小的始皇帝嬴政被弃留邯郸,屡遭生死劫难,也目睹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绝望,心中天下凝一之志由此而生。此后嬴政归秦,在咸阳政治漩涡中经历精神阵痛,蜕变成一个真正王者。为抓住一统天下的时机和力量,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精心谋划,暗中行动,终于平定嫪毐之乱,亲政,罢相,收复王权。此后又铲除宗室复辟势力,为东出灭国扫清障碍。在李斯、王翦、蒙恬等一般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扫灭六国,建立起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